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这次全员核酸检测中,市医院尽锐出战,发扬 “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他们是父亲、儿子、丈夫;她们是母亲、女儿、妻子;他们挺身而出奔赴一线,他们同心抗疫并肩作战, 家人默默付出全力支持,抗疫最美“家”力量汇聚成一股时代暖流,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党员先锋岗 建在抗疫第一线
在这次全民抗疫中,共产党员始终战斗在最前沿。3月12日,医院党委发布动员令后,从党委委员、支部书记、支委委员到普通党员,纷纷主动请缨,要求到一线,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岗位参加抗疫,将党员先锋岗建在了抗疫第一线,以实际行动扛起为群众筑起疫情防控安全线的使命担当,让党旗在抗疫战斗中高高飘扬。
张静,第五党支部副书记,北大访问学者,副主任医师。
3月10日,正在上夜班的她,突然接到沧州需要支援核酸采集的紧急电话,21:30卫计局大楼准时集合。她立即用最短时间安排好手头工作,收拾行囊到达集合点。因时间仓促只和正在上学的孩子通了个电话,和6位闻令而动的医院同事乘上了支援沧州的专车。
到达支援地后,作为队长的她带领队员们积极配合当地疫情防控指挥中心投入紧张的采集工作。在每次的核酸采集任务中她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生活中像大姐姐一样照顾好队内队员。为加快采集进度,她带领大家投入百分之百精神、精力,每天3:30的起床,没有任何怨言,他们组负责14个社区、120个小区的封控区和管控区的核酸采集工作,采集工作困难重重:老旧小区没有电梯,他们就逐层爬梯进行全面采集,2个月、6个月、1周岁孩子撕心裂肺的哭闹,90多岁瘫痪老人的配合困难…采完已是汗流浃背,穿着防护服爬楼梯,不仅要克服憋闷感、行动不便等因素,还要尽量避免与地面摩擦,以防止防护服破损,所以上下楼时,队员们都格外小心,下楼走在风雨交加中汗水变得冰冷,整个面屏上一层水雾,后面的采集需要转换不同的角度才能看清……一天下来步数也达到了2万步,脚都磨起了泡,腰也疼的直不起来,然而采集工作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每当听到一句句“大夫辛苦了”“张静,这位大夫从黄骅来的……” 看到孩子们亲手为他们制作的花束、贺卡和“小礼物”,心里总是热热的。大家见她辛苦,都主动来帮她,她说:这算不了什么,我是共产党员,就应冲锋在前,坚决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党员的榜样力量激励着大家,也让大家更加坚定一个信念——心有春光,向春而行,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
刘杰,入党积极分子,护理大学本科毕业,一个2021年参加过支援石家庄藁城抗疫的老队员,疫情面前,冲锋在前。在此次全员核酸采集任务中,刘杰任20人组成的交通大学核酸采集组组长,他们担负着交通大学18000余人次的核酸采集任务。作为团队的“主心骨”,每次都精心部署、身先士卒,圆满完成了任务。
3月17日、18日,天气骤变、降温寒冷,对整个团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从凌晨一直采集到早上四五点才结束,看到队友冻僵的双手,在车上缩成一团就睡着了,那一刻刘杰眼眶湿润了。回到驻地还没来得及休息,大家接到紧急支援隔离点采集任务,一天下来大家连续作战长达16个小时,圆满完成了任务。当晚22点接到23点第五次采集任务时,刘杰见到大家还没来得及睡觉已疲惫不堪,她对大家说:“组织有任务,我们就行动!咱们咬紧牙关,胜利在望!加油一起出发!”此时大家拧成一股绳又继续奋战至次日凌晨三点。用刘杰的一句话说:“真的是顶风冒雪、通宵达旦,大家用信念和毅力完成了全员核酸大作战的阶段性胜利。”沧州交通学院领导给医院党委书记特意发来感谢微信。
抗疫急先锋 逆行出征
鞠振峰,急危重症主治医师,大学本科毕业。2022年3月13日13:02分正在急诊值班的鞠振峰医生突然接到紧急抽调参加沧州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任务。作为“急救特种兵”,他没有一丝迟疑,以最快的速度与科主任齐延伟交接完工作,没有来得及与家人告别便踏上了驰援的道路。
疫情就是命令,病房就是战场,防护服就是战袍。经过严格的三级防护培训,鞠振峰大夫便立即投入到救治工作中。在隔离病房不分昼夜与病毒赛跑。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天天全身湿透,为了不影响工作,尽量少吃少喝,长时间工作导致颈椎前倾,疼痛不止,但他没有一丝退缩,面对病人的恐慌和焦虑,他用最温柔、最有力的语言做着解释和心理疏导,鞠振峰大夫说:“迎难而上是我们黄医人的优良作风,救死扶伤是我们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铮铮铁骨也有柔情,隔离病房内,当他面对2周岁的患儿时,鞠大夫一阵心酸涌上心头,隔着厚厚的防护服,他抚摸着孩子的小手, “谢谢叔叔” 孩子乖乖地点点头,鞠大夫眼含热泪然后竖起了大拇指。虽然身体和心理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但领导和家人的关心和嘱托萦绕于心,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工作力量。
鞠振峰大夫在隔离病房查看病人
望着鞠振峰大夫紧急出征的背影,参加过支援藁城抗疫的崔桂超大夫有感写下这样一段话:为医者,无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尽其所学,报国之民。让我们期盼春日不迟,相逢终有时;阴霾终散,花开再逢春。希望英雄们平安凯旋!
执子之手 同心抗疫
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有这样一对对温暖的身影,在生活中,他们是夫妻,在工作上,他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彼此勉励前行,同心抗疫。
任意,外一科副主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3月9日紧急抽调支援沧县抗疫的任务中顶风冒雨、与队员们日夜坚守在核酸采集一线,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核酸采集任务;妻子田丽梅,护理大学本科,主管护师,在院感科工作,自沧州疫情开始,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3月17日,被沧州市卫健委抽调到沧州院感防控专项督导组,继续一线抗疫;医院的老员工、老党员,任意的父亲任立明坚守在神经外科门诊,两个年幼的孩子由奶奶一人照看,演绎出全家抗疫的一段佳话。
3月9日凌晨一点,皮肤科主治医师宋金辉接到了医院紧急驰援青县的通知,接到命令后她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火速赶往集结地奔赴青县。就在此时,同为医院工作的爱人,办公室副主任李东旭正在值夜班,他拨通了妻子的电话:“加油完成任务,注意防护,家里有我,放心”。言语间充满了对妻子的惦念,放下电话后他转身便投入到黄骅疫情防控核酸采集工作中。在繁重的工作间隙,夫妻二人互报平安,互相鼓励,一定在各自的岗位上圆满完成核酸采集任务。
李英,医保科主任,作为华西社区核酸采集队副队长,在做好组织工作的同时,总是身先士卒,吃苦在前。爱人袁尧,儿科副主任医师,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一线抗疫,更是全力投入到核酸采集工作中,他说,我要向党组织交一份合格的工作答卷。
虽然觉得愧对孩子和父母,但他们深知,只有守好“大家”平安,才能换来“小家”幸福。他们用爱和责任彼此守望相助,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者的使命和担当。
兄弟俩争当抗疫“排头兵”
在黄骅市全员核酸采集队伍中有一对亲兄弟,哥哥赵铁铮,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弟弟赵铁映,内蒙古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疫情面前,“兄弟俩”主动请战,纷纷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支援一线核酸采集任务,这是你俩提前商量好的吗?”面对笔者的疑问,弟弟赵铁映笑着说:“责任面前看担当,这事儿不用商量,这是我和哥哥的默契。”
“作为临床医生,支援一线,责无旁贷。”哥哥赵铁铮表示。
大家都知道,他们的母亲因偏瘫常年卧床在家。将家中母亲安顿交代好后,二人直接参加到医院核酸检测的队伍中。临行前年迈患病的母亲打电话叮嘱兄弟二人一定好好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任务,平安回家。
3月13日核酸检测第一天,正逢铁映的生日,队友们纷纷送上生日祝福,让铁映感动不已,第二天又赶上自己女儿周岁生日,身在一线的铁映不能为女儿庆生,在防护服上写着“祝赵宸苒生日快乐”,传递着对妻女的思念与爱。
值得一提的是,当兄弟俩奋战在核酸采集一线的同时,他们的爱人也报名了志愿者的队伍。赵铁铮的爱人徐颖颖在民宗局工作,留下 8岁的女儿和2岁的儿子,奔走在防疫一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3月19日第六轮全员核酸检测,结束任务的赵铁铮收到了妻子的微信:“不管在哪,我们一起战斗。共待花开。”
“疫”线家书:10岁儿子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已经离开我和妹妹四天四夜了,我们十分想念你们。可是我深深知道,你们作为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在疫情面前,不顾个人安危,日日夜夜奋战在抗疫第一线……”3月16日,因为无法去现场看望爸爸妈妈,许凤桐小朋友在家手写了一封信让爷爷用手机拍下来,发给正在一线全员核酸采集工作着的妈妈王雯雯。
王雯雯是一名眼科医师,爱人在南大港社区工作,为了这次全员核酸采集工作,夫妻二人索性将两个孩子送到父母家,以便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儿子似乎瞬间长大了。”看到孩子的这封信后,她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作为母亲,她也想念着自己的孩子们,每当劳累一天,睡觉前看看孩子的照片、打个电话、通过视频看看孩子们,第二天继续战“疫”。
一份份请战书,一个个战疫身影,彰显着白衣战士的无畏。在他们的背后,是妻子、丈夫、父母乃至爷爷奶奶的无私付出和全力支持,这汇成了战疫的无穷力量。面对疫情,黄医人迎难而上、尽锐出战,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者信仰。你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向每一位抗疫者及家人致敬!
疫情期间来院就诊、住院特别提示
●佩戴口罩、扫码测温进入院区。
●保持一米距离,防止拥挤。
●诊室内一人一诊,防止交叉感染。
●住院患者陪护限1人,出入佩戴口罩。
●住院患者及陪护按规定测核酸。
●住院患者除陪护外,禁止其他亲朋探视。